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推進干部作風轉變,深入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代表委員中引發熱烈反響。代表委員們表示,一定不負總書記囑托,腳踏實地,擼起袖子加油干,再創輝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遼寧振興必由之路
素有“共和國工業長子”之稱的遼寧,為共和國工業發展史留下數不清的第一: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第一臺組合機床……然而,如今的遼寧面臨陣痛,亟待轉型。
如何再創輝煌?總書記在參加審議時指明了方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遼寧振興必由之路。要抓住主要矛盾,明確主攻方向,推進遼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取得新進展,下決心振興遼寧工業,再創遼寧工業輝煌。
“總書記的講話充滿智慧和哲思,鼓舞人心又引人深思。”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馮玉萍代表說,在遼寧經濟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聽了總書記的話,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中國經濟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的必由之路。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總書記的講話,必定有力推動中國經濟走出轉型夾縫,‘化蛹成蝶’。”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銀行原董事長閆冰竹委員說。
鞍鋼集團董事長唐復平代表已經感受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好處。鞍鋼有去產能的任務,能否真正去掉產能,一開始也擔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鞍鋼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效益開始顯現。“下一步,好的產能要保留,落后的堅決去掉。”唐復平表示。
如何引導農民獲得更高的收益,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農委農技推廣中心研究員譚志娟代表常常思考的問題。思來想去,唯有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明確主攻方向’,總書記的話言簡意賅,含義深遠。”她說,大力發展綠色優質特色的農產品是主攻方向,“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采用新的栽培技術,盡早讓農民享受到改革紅利”。
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總書記指出,要把國有企業作為遼寧振興的“龍頭”,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培育核心競爭力,爭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軍,加快培育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企業科技人才隊伍。
做強做優做大,在遼寧省國資委主任王世偉代表眼里,“做強”就是競爭力強,“做優”就是結構優質量優,“做大”就是規模大,這就要求國有企業要不斷推動改革,激發自身活力,轉變思路,優化結構,把創新立在前頭,不斷提高競爭力。“總書記的講話,可以看出他的家國情懷,也讓我們感受到國企改革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沉甸甸的責任。”
“總書記對國企改革提出的要求彰顯了治國理政重要思想。作為國民經濟的骨干力量,國有企業必須帶頭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突出主業,做強主業。”中國廣核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賀禹委員說。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張濤代表認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對遼寧意義重大。“很多國有老企業背負諸多歷史包袱,必須通過改革創新激發企業活力。國企改革,關鍵在創新、在科技、在人才。科技創新要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作為科研院所,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遼寧乃至全國的國企改革,提供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支持。”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天寶代表,一直在制造業一線,對“工匠精神”有著特別的理解。“創新之要,人才為先。除了培育科技人才隊伍,要把創新真正落到實處,還得有‘工匠精神’,不能因為質量不行而丟了市場。”他建議,培育工匠文化,讓“工匠精神”融入國企改革中,讓創新有更堅實的著力點。
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一個地方要實現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須有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污濁,就會滋生權欲熏心、陽奉陰違、結黨營私、團團伙伙、拉幫結派等一系列問題,侵蝕黨的思想道德基礎。
“遼寧政治生態一度遭到嚴重破壞,通過嚴肅查處整治,現在作風轉變很快。經濟數據弄虛作假的問題得到有效整改,現在的數據都是擠干了水分,把經濟數據做實后,效果顯現,受到干部群眾支持。作風轉變后,創業干事氛圍越來越濃厚。干部作風問題事關全局,我們必須嚴格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清白做事、干凈做人。”張濤代表深有感觸地說。
“我長期在基層工作,對于基層干部工作作風的轉變感受比較深刻。”河北省沙河市白塔鎮欒卸村黨總支書記李長庚代表說,權為民所用,不能掛在嘴上,更應表現在日常工作中。干部的作風問題無小事,特別是干部作風關乎事業的興衰成敗。
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柳樹鎮太平山村黨總支書記陳秀艷代表印象最深的還是總書記關于作風建設的講話,“回村后,我第一件事情就要召開班子會議,原原本本學習總書記講話,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做事”。
“干部作風好不好,群眾心里可有桿秤。”作為一名新當選的人大代表,遼寧省鞍山市立山區環衛工人莊艷代表印象最深的是總書記的一句話: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穩政治立場,增強政治觀念、法治觀念、群眾觀念,發揮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點,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光明日報北京3月7日電 記者吳曉杰、劉勇、龔亮、李晉榮、王琎)